近年来,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秉承包容并蓄、开放办学的理念,扎根教育实践,着力构建“12345”卓越课程体系,培育时代新人。
“1”即突出一个主题:卓越课程体系建设。学校深刻洞察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“重于智、疏于德、弱于体、少于美、缺于劳”问题,决心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、校本课程特色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,矢志培育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。在探索过程中,学校把主题实践体验活动与经典传承阅读活动深度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育人模式,将“课程成就学校、课程成就教师、课程成就学生”的核心理念,深深扎根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。
“2”即创设两个载体。围绕主题实践体验活动,按年级设计了递进式主题。低年级开展参观校园、种豆等基础实践活动,让孩子们在熟悉校园环境、亲近自然的过程中,培养对学校的热爱和劳动兴趣;高年级实施插秧、游泳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等深度体验项目,将劳动教育、体育锻炼、德育养成有机结合。组织开展经典传承阅读活动,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,梳理出适合的阅读书目。低年级诵读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,以朗朗上口的韵律,启蒙孩子的心灵;高年级诵读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引导学生感悟先贤智慧。学校还创新阅读方式,举办“附小故事我来讲”“诗词创作大赛”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,让经典阅读与语言表达、情感体验深度融合,使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下,积淀文化修养,培养爱国情怀,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。
“3”即培养三支队伍。管理队伍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,组建校级领导团队,精心制订卓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,明确课程目标、结构、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,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精准实施、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有序推进保驾护航。教师队伍以学科教研组长为骨干,构建“学科+实践”双轨教研团队。通过校本研修、课题研讨、跨学科备课等形式,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。鼓励教师挖掘地方文化,如彝绣、农耕文化及校本资源,开发出巧手彝绣、稻田里的数学等特色课程,让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,形成“教师即课程”的开发理念。教研队伍联合楚雄师范学院专家徐成东、尹绍清及州教育科研机构人员邓建明、张雷等,组建外部指导团队,定期开展课题论证、教学督导与成果评估,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,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在“实践——总结——再实践——再总结”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前进。
“4”即做到四个结合。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。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,进行校本化改造。数学学科结合“稻田里的数学”实践,把株距行距计算、土地面积测量等知识融入课堂,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;语文学科通过“稻田里的语文”,把农耕诗词鉴赏、劳动实践作文纳入教学,实现国家课程内容与校本实践场景的深度衔接。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。构建“学——做——思”一体化模式,以劳动教育为例,学生先在科学课上学习水稻生长原理,掌握理论知识,再到实践基地参与播种、插秧等劳动实践,最后通过语文课撰写观察日记,开展成果分享,进行反思总结。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。整合校内劳动基地、功能教室与校外实践场所,形成课内外衔接、校内外互补的劳动教育体系,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,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。课程实施与评价改革结合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,从学生发展、教师成长、课程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。涵盖知识技能、实践能力、情感态度的学生发展评价,关注课程开发、教学创新的教师成长评价,以及基于学生满意度、家长反馈、社会影响的课程效果评价,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,动态调整课程内容,确保“教——学——评”一致性。
“5”即落实五育并举。以德育塑魂,通过“爱学校——爱家乡——爱祖国”主题递进教育,结合少先队活动、思政课,培养学生家国情怀。以智育提质,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、项目化学习,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思维。以体育健体,开设游泳、跳绳等特色课程,构建“健康知识+基本技能+专项技能”教学模式,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素养,把防溺水等安全教育融入游泳课程,让安全意识在实践中扎根。以美育润心,依托美术“最美校园”绘画、音乐“农耕文化歌曲”学唱、劳动“扎稻草人”创作等活动,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、劳动之美、文化之美,培养审美情趣与艺术创造力。以劳育促全,构建“校内劳动基地+家庭自理课程+社会职业体验”劳动教育体系。校内开展种植、手工制作,培养学生劳动技能;家庭实施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分年段任务,增强学生自理能力;社会参与“蔬菜售卖员”“大米销售员”职业体验,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,实现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、以劳创新”的育人目标。
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卓越课程体系的“12345”实施框架,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务实之举,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与践行,卓越课程的花朵正迎着朝阳绚丽绽放,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。